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银行职员从北京到贵州当第一书记 先学苗语和吃辣椒

    信息发布者:Lxb853201
    2019-08-06 12:01:17   转载

    吴剑今年40岁,是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的高级专员。2018年5月,吴剑受农行委派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学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摄影/吴海文 侯嘉豪 李亚隆

    剪辑/Lynn 统筹/伊豆

    出品/腾讯新闻

    离开北京,飞越2000公里,吴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身份和环境。“刚来的时候生活各方面都不习惯,前两个星期,我嘴上全是长泡,因为这边吃辣椒特别多。”

    除了饮食,沟通也是一大问题。学坝村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里85%以上的人口都是苗族,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当地的老人大多只能讲苗语和方言,这对吴剑开展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阻力。

    刚来的时候村民用苗语跟吴剑打招呼,吴剑只能笑一笑,然后挥挥手,完全不懂他们在说什么,“oufa是喝酒的意思,然后nongga就是吃饭,这些简单的词我现在能听得明白了。但走访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个村干陪着我,充当翻译的角色。”

    学坝村有519户村民,共2264人,目前还有18户44人没有脱贫。作为学坝村的第一书记,吴剑一方面需要每日走访贫困户,了解实际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现全部脱贫;另一方面,他也要为村里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激活本地经济,拔掉穷根。

    519户村民分布在9个自然村寨,“单纯靠走路的话,不说入户,光走一圈就是一天的时间。” 吴剑几乎每天都会走几万步,轻松占领微信运动的封面。

    为了提高走访效率,吴剑花了8000多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一年已经跑了2万多公里。“像我自己的片区大概是四公里左右,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一天就要好几个来回。”

    潘奶奶一家是学坝村典型的贫困户,全家8口人,儿子和儿媳妇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是潘奶奶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生活。

    刚来学坝村的第二个月,吴剑走访了潘奶奶一家,当时的景象他依然记忆深刻,“我看到房子的墙都是用土坯做的,好多地方都快垮了,房顶是用竹片糊的牛粪,透风又漏雨,屋里边也是黑漆漆的一片。”

    潘奶奶家改造前后对比

    走访后,吴剑利用农行的贷款支持,为潘奶奶家房子进行了整治,原来牛粪竹片换成了结实的木板,屋里的泥巴地也做了硬化,潘奶奶和孩子开心地像过年似的。

    除了走访贫困户,发展村集体产业也是吴剑的重要工作。

    种植业和农村电商是村里的主要产业。其中,学坝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26亩,草莓20亩,太子参40亩,一年的销售收入接近100万元,受益群众60户左右。“我们生产出来的葡萄,农行省分行、州分行、县支行都提供定点采购,去年采购了上千斤的葡萄。”

    雷山县电商产业园

    为了更好的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吴剑和其他驻村干部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把周边所有的优质农产品集中起来销售。从今年初到5月末,农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170多万元。

    对驻村干部来说,村委大楼就是第二个家。每天走访完贫困户,吴剑还要将当天的调研内容录入系统,“精准采集农户信息并及时上报给乡镇,这样上级才有决策依据。”

    由于经常要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吴剑一周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村委不足五平米的小房间里。“加班的话随时就在这休息了,现在每天都是这么一个工作强度,最早的时候凌晨四点钟就要开始做表填数据了。”

    吴剑已经有2个多月没回家了,每当深夜的时候他都特别想念北京的家人。“原本打算一个月回去一次,但到这儿实际开展工作后发现根本走不开,工作量太重了,只能是小长假的时候争取回去,路上至少得十几个小时。”

    去年12月,吴剑收到了女儿从北京寄来的信,女儿在信里说,“我现在好怀念您在北京天天可以陪我的时光,……但我要坚强,替爸爸保护好妈妈……”没来贵州之前,吴剑经常带女儿踢球玩耍,现在只能视频、打电话,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女儿,“我来的时候孩子是三年级,现在四年级,正是她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缺席女儿的成长,他感到愧疚,但吴剑不后悔来到贵州,“几年以后我再回忆起我在学坝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上,我曾经奋斗过,我觉得我是自豪的,我相信我的孩子也是骄傲的。”

    起初,学坝村的村民并不看好吴剑的工作,“村支书就跟我说,你从北京过来,没有什么农村工作经验。” 后来,通过踏实的工作,吴剑切切实实给村里带来了改变,也赢得了村民和村干的信任。

    驻村一年多,吴剑在学坝村也找到了归属感,“现在我真觉得我是学坝村的人了,原来大家都把我当客人一样,有些困难的事情直接不跟我说了,通过这么一段时间后,我从一个客人变成学坝村的主人了!”吴剑信心满满地说:“我希望在三年的时间,给村里边切切实实地留下一些产业。至少我走了之后,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

    告别妻女,远离都市,吴剑带着农行的希望来到学坝村。一年时间里,他为当地村民办实事、动真情,把根扎在了学坝村。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吴剑一样的农行人,他们“舍小我,为大我”,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